咖啡:加奶,加糖,还能加章鱼? | 循迹晓讲
循迹 ·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
主讲:谢承汇
策划:谢承汇
责编:马戏团长
全文约34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
◇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,即可报名参加谢承汇老师的圆明园线下游活动
◇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,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白塔寺&历代帝王庙线下游活动
◇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,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沈阳锦州线下游活动
前阵子有个新闻,厦门有个咖啡店脑洞大开,推出了一款“章鱼拿铁”的咖啡饮料。
◇ 除了章鱼拿铁,还有商家推出了皮蛋咖啡
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,我对吃的是有执念的,而且有点儿强迫症。两种不同口味的食物,如果混搭起来不和谐,那我坚决不能让他俩碰面。如今出了这个章鱼拿铁,简直让我不忍直视。
其实这些东西,如果把拿铁或者咖啡俩字儿去了,单独留下来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一盘菜。可以说商家拿这几样东西混搭,当一个新产品售卖,完全就是为了博眼球。也从侧面说明,咖啡作为一种饮品的价值在下降,作为朋友圈炫耀装X的价值在提升。那么,今天就聊聊咖啡的历史,以及我对此事的看法。
关于人类发现咖啡有很多传说,但有具体记载的是在15世纪。
15世纪中叶,西亚也门最早有这东西。虽然周边国家也有饮用,但归了包堆儿,也就是在红海一带。那会儿人们喝咖啡的办法已经跟今天大差不差了,把咖啡豆摘下来,晾干了发酵,磨成粉冲水喝。再往后欧洲荷兰人发现了这东西,带回欧洲(另一种说是威尼斯商人通过地中海贸易,把咖啡带入了欧洲)。
◇ 北非和阿拉伯人最先品尝到了咖啡 图为喝咖啡的奥斯曼帝国贵族妇女
◇ 咖啡的全球传播路线
说起来,咖啡这词在英文里完全是个外来词,最早能推到阿拉伯语起源。阿拉伯语里咖啡这个词儿叫“不好喝的酒”。可见咖啡为什么最早没流行开来,就因为口感不好。也因为咖啡的阿拉伯语词根有个酒的意思,历史上阿拉伯地区对酒争议特别大。有人说可以喝有人说不能喝,不过考虑到阿拉伯人不要脸起来连真酒都敢喝,喝个咖啡算什么。最终,在一个大穆夫提的命令下,咖啡逐渐被阿拉伯人接受了。
而荷兰人把咖啡带回欧洲之后,最早被用于治病。有个德国医生在游历中东后说过,那里的人喝一种墨水一样黑的饮料,这玩意儿可以治病,尤其是胃病。之后的欧洲人对咖啡可以治病这事儿深信不疑,大大小小咖啡馆开始出现。
老西医的这种理论跟老中医有点儿像,看什么东西新鲜珍贵,就认为这东西可以入药。估计某个老西医跟他们说过,类似“良药苦口利于病”的话,当年欧洲人也没有处方药这个概念。街上出现这么多咖啡馆,大家为了自己的健康,蜂拥而入,纷纷买咖啡治未病。而原汁原味的咖啡这么难喝,那是因为药效强,见效快。
◇ 17世纪英国伦敦的咖啡馆
所以,欧洲人对咖啡的热情不减反增,到了1675年,光在英格兰,就有3000多家咖啡厅。都打着自己能治病的旗号卖咖啡。
当然了,关于欧洲人怎么爱上咖啡的,还有另一种说法。当时欧洲流行的饮料是红酒,红酒容易喝醉,而咖啡这个时髦新东西反倒有醒神醒脑的作用,伴随着当时理性主义兴起,所以被新兴的中产接受,纷纷用喝咖啡彰显自己的知性。
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,一种新鲜饮品能被大部分人接受并且喜爱,肯定有多重因素的叠加。无论如何,从此欧洲人把喝咖啡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。
咖啡市场已经在欧洲打开,而最早带咖啡回欧洲的荷兰,自然不能放弃这个挣钱的机会。开始在自己的殖民地大力种植咖啡。可能有了半个世纪前郁金香泡沫的阴影,荷兰人这次种咖啡有了心得,不能超大规模种植,否则烂在手里赔了。
于是,荷兰人只在锡兰(即今天的斯里兰卡)种咖啡。不过,此时咖啡虽然在欧洲属于时髦饮料,但主要还是西欧人喝得多,中东欧人喝得少。比如如今的维也纳,布拉格这些城市里的咖啡馆特别多。但在1675年那会儿,维也纳人不怎么喝咖啡。咖啡真正在中东欧洲流行开,不是因为贸易,而是因为一场战争。
◇ 油画表现的是奥斯曼帝国两个在咖啡馆门口下棋的男人,旁边左边的男人旁边有一个咖啡壶
◇ 维也纳围城战中,向奥斯曼军队冲锋的波兰翼骑兵
1683年,著名的维也纳之战爆发。奥斯曼土耳其围攻维也纳,波兰国王扬·索别斯基率领欧洲联军击退异教徒。除了抓俘虏之外,还缴获了大量咖啡豆。毕竟人家奥斯曼帝国横跨亚非欧三大陆,红海算是他家的后花园,那边流行什么,土耳其也流行什么。而维也纳围城战之后,奥地利第一家咖啡馆也在维也纳开张,这家咖啡馆用的咖啡豆就是击败土耳其人后获得的战利品。
此后,咖啡全面进入欧洲。此时中东欧的人们也发现,喝完咖啡这种饮料后,一点都不困,腰不酸了,腿不疼了,一口气登上城堡也有劲儿了。虽然喝着苦,但后味有股香气,咖啡就更受人们的欢迎了。
随着咖啡市场越来越大,那接下来就是对它的改良,提升咖啡口感,让所有人都爱上这种饮料。
最早咖啡就是冲水就喝,后来有些咖啡馆为了生意好做,开始在咖啡里加牛奶白糖这些作料。笔者也喝咖啡,而且只喝冰美式,也不挑咖啡豆的品种。首先我不喝热水,第二我喝咖啡就是防困,没必要挑什么。但大部分人不这么认为,有些人不喜欢咖啡的口感,又想追求咖啡的提神,就开始喜欢这些加了牛奶白糖的咖啡。
◇ 咖啡鄙视链
在写本文之前,我还特意搜了搜,喝咖啡竟然还有鄙视链。比如说喝美式的瞧不起喝特调的,喝手冲的瞧不起喝美式的,以上所有人都瞧不起喝速溶的。其实,不光今天有这种咖啡鄙视链,当年欧洲人也有。就拿往咖啡里加牛奶白糖的这种行为,在当年就引起不少咖啡商人不满。
1711年前后,维也纳的传统兑水咖啡商,纷纷上街抵制那些向咖啡里加牛奶白糖的同行。有些人甚至高喊:不苦的咖啡还是咖啡吗?加了牛奶白糖还怎么喝?那结果可想而知,他们的行为相当于免费给同行打了广告。从那之后,维也纳几乎所有的咖啡店,都在做加作料的咖啡了。所谓特调咖啡,也是那会儿出现的语言。
随着全球贸易的日渐繁荣,咖啡也逐渐成了受各殖民地移民喜欢的饮品,不过,在当时的北美殖民不一样,那会儿北美野牛们就认酒和茶叶。
后来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,北美人民开始抵制茶叶,当然也因为英国人不给送了,咖啡的销量才开始提升。后来到了南北战争时期,双方将士不约而同的发现,咖啡实在太棒了,夜里站岗喝一杯,精神一宿。咖啡才正经在美洲流行开来。
◇ 民国时期的报刊上的咖啡产品广告
◇ 在咖啡馆聊天的鲁迅等人
当然,到了19世纪后半叶,咖啡传入中国后,就一直作为有钱有势的人专享。至于咱们普通老百姓开始喝上咖啡,还得是最近几十年的事。说是普遍,其实也远没有世界其他国家流行。
于是,在某个身高堪比霍比特人的作者笔下,去趟星巴克就成了有钱,有品位,有逼格的生活方式。我估计后来星巴克这么火,跟这位作者有点儿关系。既然是装逼,那最重要的还是得喝下去。与其用大家听不懂的摩卡、拿铁、卡布奇诺来装饰咖啡,不如接地气,蒜香、茴香、葱烧这种东西也就有了。
我一直有个观点,一旦饮食这行,在原材料的选择,加工技法上难以突破的时候,自然会在其他方面想办法。前文说了,人家最早喝咖啡,跟今天本质上没什么区别,咖啡豆,晾干了磨成粉,之后加水煮。之后甭管是手冲,压榨,虹吸,原理都大差不差。
加工方式基本固定了,那就在原材料上想办法吧。不同产地,不同酿造环境,甚至让猫吃进去拉出来的猫屎咖啡都出来了。原材料上,估计也就到头了。那还想创新怎么办?我讲过一期日本人体盛,这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(详见:岛国“人体盛”:是满足变态心理,还是口腹之欲?| 循迹晓讲),他们只能在斜的歪的地方想“创新”的点子了。于是,什么章鱼拿铁,皮蛋咖啡应运而生。
总的来说,饮食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就两个要求:安全+可口。食品安全,有国家法律管着他们。但可口这事儿,谁也管不了。毕竟是自由市场,人家没有强买强卖,真有重口味儿食客就好这口黑暗料理呢?
*本文首发于「循迹晓讲」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*配图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(END)
◇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,即可报名参加谢承汇老师的圆明园线下游活动
◇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,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白塔寺&历代帝王庙线下游活动
◇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,即可报名参加头牌老师的沈阳锦州线下游活动
★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,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,讲自己的漫聊,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。
★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?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?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?有录制过的小片,Volg,写过的讲稿,欢迎给我们投喂。
★投喂方式:添加微信号:readrenxin,和我们聊聊你有趣的想法。
●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●
芬爱友谊大桥:建桥卡俄国“脖子”,战斗民族能忍?| 循迹晓讲
胥吏之害:为啥说阎王好见,小鬼难缠?| 循迹晓讲
陶德曼调停:1937年,纳粹德国为中日“亲善”操碎了心?| 循迹晓讲
二战日军坦克很拉胯,难道你有巴祖卡?| 循迹晓讲